close

作者:牧之
出版社:生活視窗
出版日期:台灣

怎樣自我治療心理疾病
按我瀏覽更多相關資訊

本心理健康的標準

  現代的健康概念,早已超出人們的傳統認識,它不僅指生理上的健康,還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完好狀態,即:身、心兩個方面。而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健康概念中,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。那麼,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?

  具有正常的智力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必要條件,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。因為人的智力高低不是先天就有的,是人在工作、學習和生活中,逐漸累積而得到提升的,同時,還是人的觀察力、注意力、想像力、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綜合。

  能夠較好地控制情緒 人的生活中,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,這就要求一個人能夠協調和控制情緒,保持穩定和積極向上的心態;善於從生活中尋找樂趣,對生活充滿希望。

  具有對事物和他人的愛心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,並且要經常與他人交往,周圍事物和他人,也就構成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。為此,要保持個人的心理健康,首先要樹立﹁我愛人人,人人愛我﹂的胸懷,既有自信心,又善於和別人交往,和睦相處;其次,要熱愛生活,客觀評價周圍事物和他人,這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積極心態。

  具有適應和改造周圍環境的處世心態 人的一生中,會不知不覺地產生各種各樣的慾望,有現實的也有不現實的,我們必須面對現實,克制不現實的慾望。俗話說「知足者常樂」就是此道理。在現實中,由於個人不能有效地處理好與周圍環境的關係,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能積極調整心態,都是構成心理障礙,乃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要在現實生活中,注重提升個人適應的能力。

  具有堅韌的意志品質 意志是人意識能動性的集中體現,是個體重要的精神支柱。健康的品質應是善於分析情況,決策果斷,自制力良好,具有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。如果沒有堅韌的意志品質,頹廢、疑慮、焦急、抑鬱等一旦占了上風,往往會誘發心理障礙乃至心理疾病。因此,每個人都應在大風大浪中鍛鍊自己,磨鍊個人堅韌的意志品質,以迎接各種挑戰,把握各種機遇,使生活更加充實。

  具有完整的人格 人格是個人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。要做到心理健康,必須首先培養健全的人格,其主要特質是:人格的各個結構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;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;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,並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為;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。

  從理論上講,一般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自我調節,每個人都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鬆,緩和自身的心理壓力和排解心理障礙。面對〝心病〞,關鍵是你如何去認識它,並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。雖然,我們找心理醫生看病還不能像看感冒發燒那樣方便,但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,學會心理自我調節,學會心理適應,學會自助,每個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發展的某些階段,成為自己的「心理醫生」。

本書特色

■重視心理疾病

  現代的健康概念,早已超出人們的傳統認識,它不僅指生理上的健康,還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完好狀態,即:身、心兩個方面。而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健康概念中,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。心理專家認為:“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常常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、價值觀,直接影響到他的某個具體行為。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,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顯得更為重要。”

■自己是自己的心理醫生

  從理論上講,一般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自我調節,每個人都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鬆,緩和自身的心理壓力和排解心理障礙。面對“心病”,關鍵是你如何去認識它,並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它。雖然我們找心理醫生看病還不能像看感冒發燒那樣方便,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,學會心理自我調節,學會心理適應,學會自助,每個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發展的某些階段成為自己的“心理醫生”。

■改善心理健康---保持心理健康的35個生活細節

 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科學知識,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;其次,是能夠冷靜清醒地分析問題的因果關係,特別是主觀原因和缺欠,安排好對己對人都負責任的相應措施;另外,是恰當的評價自我調節的能力,選擇適當的就醫方式和時機。最後一點,也是日常生活中最關鍵的一點,就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處世觀,擁有正常睿智的思維,避免走入心靈的誤區。

作者簡介

牧之

  寫有多本著作(未來性格的魔力定律,怎樣生活最健康,怎樣調適心理平衡,怎樣管理你的情緒,癌症知多少?怎樣辨識疾病與就醫)。

*以上商品說明取材於博客來網路書店, 應以博客來網路書店內容為準
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心理學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算命 的頭像
    算命

    算命

    算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